欢迎来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德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北京时间:
设为首页 收藏网站
医院新闻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以标准 之力,托起生命的尊严——从调研到实践,探索安宁疗护的“德阳路径”

作者:佚名 点击量:89 更新时间:2025-03-24

在四川德阳——全国首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用7年时间写下一份答卷:2017年 率先探索临终关怀服务,2021年牵头成立地市级安宁疗护专 科联盟,联合 20 余家机构破解资源分散难题;2025年,这家医院再次站到台前,启动地方标准制定,试图将散落的基 层经验凝成一把“标尺”,让疼痛管理、心理支持等环节告别“凭经验判断”,为生命的谢幕刻下温度与规范的刻度。

微信截图_20250324100500.png

基层调研:标准从泥土中生长

3月17日清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蕾与调研组成员——德阳市国科双碳研究院 执行院长朱锆、德阳市安宁疗护专科联盟理事喻远凤、秘书 长贾应鑫一行,踏入什邡市南泉镇卫生院的院门。他们身后,是德阳市首次系统性制定安宁疗护地方标准的使命;眼前, 是基层医护人员疲惫却坚定的面孔。“标准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扎根于这些真实场景。”李蕾对团队说。

作为牵头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联合 政策、学术、行业多方力量,试图将碎片化的基层经验整合 为一张“标准之网”。此次走访的四家机构,从农村卫生院 到精神病专科医院,从公立到民营,每一处都是这张网的经纬线。

什邡市南泉镇卫生院在农 村安宁疗护领域先行先试,依托家庭医生签 约服务,探索“ 居家 + 社区”模式。调研组深入其中,发现农村地区患者居住分散,安宁疗护需求也随之分散,而现有的医疗资源整合力度不足,难以满足患者的多元需求。如何通过标准优化资源配置,让每一位有需求的患者都能享受到优质服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经验到规范:MDT 模式的新生

在什邡市第四人民医院,独立的安宁疗护病区已颇具规模,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初显成效。李蕾肯定了这一模式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指出,在疼痛管理、心理支持等核心环节,仍需进一步规范流程标准。毕竟,对临终患者而言,缓解身体疼痛与给予心灵慰藉同样重要。

绵竹市精神病医院则聚焦临终患者特殊的精神心理需 求,将心理治疗深度融入安宁疗护。调研组敏锐捕捉到这一特色实践,提议把“心理社会支持体系”纳入地方标准,为 临终患者的精神世界筑牢“温暖防线”。

作为民营医疗机构代表,绵竹仁爱医院的市场化运营经 验为调研提供了独特视角。服务定价、社会资本参与等话题引发思考,朱锆强调,在标准制定中必须平衡公益性与可持 续性,确保安宁疗护服务既能惠及大众,又能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让标准穿透生命的迷雾

调研期间,调研组还与医疗机构负责人、医护人员、患 者家属代表围坐一堂,就标准框架、服务内容、质量控制等 核心议题展开研讨。基层机构道出心声,缺乏统一操作指南、 症状评估工具不统一、跨机构转诊机制缺失等问题,严重制 约着安宁疗护服务的规范化开展。医护人员也表示,安宁疗 护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伦理决策培训欠缺,急需通过标准配 套培训机制来“充电”。患者家属代表则呼吁加强公众教育, 消除社会对安宁疗护的误解,让“善终”理念深入人心。

自2021年在德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下,牵头成立德阳市安宁疗护专科联盟以来,德阳医院联合20余家成员单位,将200余人次的专业培训转化为基层服务的“神经末 梢”,推动6家卫生院优化疼痛管理、心理支持等核心流程,为临终关怀立下科学标尺。依托四川省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德阳医院)培育的16名专业人才,如同星火嵌入城乡医疗网络。未来,这艘承载医学与人性的航船,将继续驶向更 广阔的水域——让每一场生命的谢幕,不再被散乱的标准割裂,而是在规范的刻度下,凝结成一座城市的温柔共识。

“当我们谈论标准时,本质是在回答:医学的边界在哪里?人性的尊严又在何处?”李蕾的结语回荡在会场。窗外,玉兰花瓣随风轻旋,仿佛在诉说:生命的终点,终将被温暖照亮。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设为首页 收藏网站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