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点击量:25 更新时间:2025-05-14
在川西平原的德阳市,一家医院的走廊里常年穿梭着一群“红马甲”——他们是德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这支成立于2017年的队伍,如今已从最初的几十人壮大至628名注册志愿者,下设6支分队,涵盖医务人员、学生、社会人士。八年间,他们累计推出89个志愿服务项目,服务时长超6万小时。而今年,这支队伍再次迎来高光时刻:被四川省红十字会授予“2024年度表现突出的红十字志愿服务组织”称号,队长陈万军亦获评“2024年度突出红十字志愿者”。
去年,中国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王斌12月3日的专题调研、四川省红十字冠名医疗机构管理工作会议7月的100余家机构实地参考,更以“多级认证”为其公益实践盖下印章。
从“救人”到“助人”:医疗志愿者的双重使命
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这家医院的红十字服务队始终将专业与公益深度绑定。2023年医院志愿队进一步整合资源,将中医特色融入志愿服务:南丁格尔分队以医护人员为核心,定期参与全市应急救援演练,并在社区开展健康守护、中医体验等服务。一位独居老人捏着中药香囊感叹:“这些红马甲比亲闺女来得还勤快。
其他五支分队则各展所长:党员分队联动企事业单位,全年开展急救培训33场,发放健康包2200余份;岐黄分队将“中医课堂”搬进小学,孩子们通过种植薄荷、制作艾条触摸传统文化;而最偏远的中江龙台镇,每月都会迎来送药上门的志愿者,药箱里除了降压药,总塞着几包村民爱吃的花生——“以购代扶”的细节,让公益多了温度。
公益触角:从山区到校园的“破圈”行动
如何让公益服务穿透更多社会肌理?志愿队的答案是:扎根需求,跨界联动。在德阳岷山路小学的天台上,一座由志愿者与校方共建的“百草园”成为孩子们的中医药启蒙课堂。这里不仅是中草药的种植基地,更是将千年医学智慧具象化的实践场。团队与学校教师共同研发《中草药项目式课程》,以手绘插图、趣味故事重构知识体系,印刷发放270册校本读物;组织学生播撒药种、观察生长,甚至用中药创作拼贴画,将传统文化转化为触手可及的艺术。
这一项目最初源于志愿队对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焦虑。“许多孩子连蒲公英的药用价值都不了解,何谈文化自信?”团队多方协调资源,争取省级专项资金,最终推动“中医药进校园”在德阳落地。项目还衍生出原创舞台剧《扁鹊见齐桓公》,在省级文化交流中斩获赞誉。据统计,志愿队已为全市33500名学生带去医学启蒙,不少孩子立下志向:“长大后,我也要穿红马甲!”
公益的边界不止于此。志愿队与自闭症康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通过“一对一帮扶”模式,为超200个家庭提供针灸推拿干预、家长心理疏导等支持。一名家长含泪说道:“他们不仅是医生,更是撑起我们希望的家人。”
破解共生:当“红马甲”与“白大褂”织就公益经纬
如何让红十字精神“出圈”?团队选择拥抱各类媒体。2024年,医院红十字志愿服务短视频《冠名红十字·让医院插上爱的翅膀》在第二届“博爱四川”优秀新媒体作品(平台)大赛中喜获全省二等奖。每年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医院志愿者都到电台做公益宣传,与听众互动,让严肃的公益议题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急诊室到短视频平台,从山村药箱到校园苗圃,德阳这群“红马甲”始终在解一道题:如何让医疗机构的专业性与红十字的普惠性共振?答案或许藏在那个获奖视频的结尾——褪色的红马甲与白大褂重叠交织.....
这抹“红白交织”的色彩,正勾勒出中国公益的新图景:当三献宣传遇上中医把脉,当急救培训融入方言短视频,当自闭症干预延伸至家庭反哺,专业性与大众性不再是对立的两极。正如志愿队在“志愿云”平台写下的注脚:“每一件白大褂都该有红色的温度,每一件红马甲都该有白色的深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