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点击量:71 更新时间:2025-04-17
2025年4月26日是第18个全国疟疾日,宣传主题为:“严防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为有效防范输入性疟疾再传播,提升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在此提醒广大群众要做好“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警惕境外输入。”
1. 什么是疟疾?
l 疟疾(Malaria)是一种由疟原虫寄生人体引起的传染病,俗称“打摆子”。因患者会先发冷(寒战)后发热,身体像在“摆动”一样反复冷热交替而得名。热带地区如非洲和东南亚是疟疾高度流行地区。在我国法定传染病中属于乙类传染病。
2. 疟疾如何传播?
主要通过按蚊叮咬传播(蚊子叮咬患者后,再叮咬健康人)。极少数通过输血或母婴传播。
3. 哪些人容易感染疟疾?
l 前往疟疾流行区的旅行者、务工人员(如边境居民、野外作业人员);
l 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
l 孕妇;
l 艾滋病病人/感染者。
4. 疟疾有哪些主要症状?
得了疟疾的病人,发病前往往有疲乏、不适、厌食等症状,发病时经历发冷期、发热期、出汗期和间歇期四个阶段,有时还会引起脾肿大和贫血。重症疟疾患者可引起脑、肝、肾等脏器损害,并可引起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甚至多系统功能衰竭。
5. 怀疑得了疟疾该怎么办?
曾到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区务工、旅游的人员,如果有突发性寒战、高热和大量出汗等疑似疟疾症状时,要尽快去医院就诊,通过血液检查可查明血液中有无疟原虫和得了哪种疟疾。
6. 如何预防疟疾?
防蚊核心措施:疟疾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因此防蚊虫叮咬最重要。
l 物理防护:使用蚊帐(最好为长效杀虫蚊帐)、纱窗、穿浅色长袖衣物;
l 化学防护:涂抹含避蚊胺(DEET)、驱蚊酯的驱蚊剂,睡前在房间使用蚊香或电蚊液;
l 环境治理:注重环境卫生,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做好灭蚊工作;
l 减少暴露:黄昏至黎明减少户外活动,必要时穿防蚊服。
特别提醒:
l 出国人员:应充分了解所去国家或地区的疟疾流行情况,特别是前往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出发前可咨询医生,携带防蚊用品和应急药物。在国外,做好个人防护,一旦出现发热或感冒症状,应立即到当地医院就诊。
l 回国人员:从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度流行地区回国的人员,如出现发冷、发热、出汗、身体不适等症状,要及时去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将流行病学史、工作史告诉医生,一旦明确诊断,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抗疟治疗,确保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误诊、漏诊及延误治疗。
7.中国已无疟疾,为何仍需关注?
中国2021年获得世卫组织无疟疾认证,但存在输入性病例风险。旅行至境外疫区需做好防护,回国后若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及时发现、报告、诊断和治疗输入性疟疾病例,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是实现消除疟疾的关键。
疟疾防控虽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巩固成果仍需你我共同努力。请牢记:外出做好防护,发热及时就医,积极传播防疟知识。让我们携手筑牢健康防线,为实现“无疟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暂无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