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点击量:482 更新时间:2025-03-24
3月20日,德阳医院门诊党员活动室里,两张盖着鲜章的协议书被郑重交换。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康养护理学院第九党支部与德阳医院门诊党支部的结对,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组织联姻,更标志着川内康养教育领域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发生——当红色党旗与白色大褂在教室内外交织,产教融合的种子已悄然破土。
党建联建:红色纽带串起资源共享
签约仪式前,康养护理学院党委书记陈永清一行实地走访了医院康复科病区与党建文化阵地。在康复治疗室,医护人员正为脑卒中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的场景,让陈永清驻足良久:"这里既是临床一线,也是最好的课堂。"这种将医疗现场转化为教学场景的理念,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得到进一步深化。
根据协议,双方将建立“学习日”制度,通过联合主题党日、党建课题研究等形式,推动理论学习与业务实践同频共振。“我们计划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医疗案例研讨结合起来。”德阳医院副院长安雪梅透露,医院门诊党支部将开放“党员示范岗”,让学生在真实诊疗场景中感受职业精神。
产教融合:构建康养人才成长闭环
此次合作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院校-医院-社区”三级培养体系。协议明确,医院将设立“实践教学基地”,5月起接收首批护理专业学生开展“沉浸式实习”。不同于传统见习模式,学生将在带教医师指导下参与病历讨论、健康宣教等全流程诊疗活动。
“我们将把医院专家请进课堂。”陈永清介绍,双方将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临床骨干将承担《老年病学》《康复护理技术》等课程教学。这种“反向输送”机制,既能解决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丰富的痛点,也为医院人才梯队建设开辟新路径。
在社会服务层面,双方规划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开展健康筛查、急救培训等公益活动。这种“教学-实践-服务”的闭环设计,正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创新探索。
当被问及合作预期时,安雪梅表示:“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培养技术过硬的护理人员,更是要锻造一批扎根一线、切实保障群众健康的专业队伍。”尽管协议有效期设定为一年,但此次产教融合的实践模式,为解决康养人才短缺问题提供了重要路径。在党建引领的框架下,支部结对合作不仅是一次机制创新,更成为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地的实质性举措,为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上一篇
下一篇